读了纳瓦尔我发现:不积累生产资料的打工人,连地主家的长工都不如


2023 年互联网大厂 “优化潮” 时,有个 35 岁的程序员在论坛哭诉:“我天天加班到凌晨,拿了五年‘优秀员工’,现在说裁就裁,手里除了简历啥都没有。”

底下有条评论扎了所有人的心:“你这还不如清朝地主家的长工,长工老了干不动,地主还管口饭吃;你被裁了,房东催租、房贷扣款,连口热饭都得自己掏钱买。”

这话要是放在十年前,肯定有人骂 “危言耸听”。

咱们从小被教育 “好好读书→找份好工作→努力上班→安稳过一生”,觉得 “打工人靠本事吃饭,比长工体面多了”。

可硅谷投资人纳瓦尔偏要戳破这个幻觉:“现代打工人最大的骗局,就是把‘卖时间换工资’当成稳定,却从不想着积累自己的生产资料,最后老了卖不动时间,连长工都不如。”

今天咱们就顺着纳瓦尔的思路扒一扒:为啥说不攒生产资料的打工人,处境比长工还惨?那些看似 “高大上” 的白领,到底比百年前的长工差在哪?

一、长工比你 “稳”?因为人家有 “保底套餐”,你啥都没有

提到 “长工”,咱们脑子里都是 “被地主剥削” 的苦情戏:天不亮就下地,干到天黑才吃饭,一年到头没闲钱。

可你不知道的是,正经地主家的长工,都有 “保底生存套餐”,管吃管住,冬天给棉衣,生病给抓药,老了干不动了,还能在地主家的牛圈旁搭个小棚子养老。

反观现在不攒生产资料的打工人,看似月薪过万、衣着光鲜,实则是 “三无人员”:无保底收入、无抗风险能力、无退休保障。

纳瓦尔在《纳瓦尔宝典》里举过一个扎心的对比:“19 世纪的铁匠,至少有自己的铁砧和锤子;21 世纪的程序员,连敲代码的电脑都是公司配的。”

你以为自己在大厂当 “技术骨干”,其实和长工借地主的锄头种地没区别,工具是别人的,场地是别人的,连你创造的价值都是别人的。

一旦地主(公司)觉得你 “不好用了”,收回锄头(电脑)、赶走你,你就只能空着手喝西北风。

我前同事老周就是典型例子。

他在广告公司做设计,干了八年,每天用公司的电脑做方案,客户资源全在老板手里。

去年公司裁员,他拿着 N+1 赔偿出了门,想自己接活才发现:没有自己的设计模板库,没有积累的客户,连常用的设计插件都得重新买。

最后没办法,只能降薪一半去小公司上班,每天还得挤两小时地铁,这处境,比当年在地主家干了十年、攒下一套农具的长工差远了。

有人可能会抬杠:“我有社保啊!老了有退休金!” 纳瓦尔早就怼过这种想法:“社保就像地主扔给长工的窝窝头,饿不死,但绝对吃不饱,你要是一辈子只靠工资和社保,退休后连广场舞大妈的旅游团都参不起。”

想想也是,现在一线城市一个月退休金三千多,连房租都不够,更别说看病吃药,而百年前的长工,只要踏实干活,老了至少有口热饭,不用怕 “睡桥洞”。

更扎心的是 “抗风险能力”。

长工遇到灾年,地主会减租减劳,至少保证不饿死;而现在的打工人,一旦遇到裁员、生病,没了工资收入,房贷、车贷、信用卡立马就会压垮全家。

2022 年有个外卖小哥突发脑梗,住院半个月,不仅没收入,还花了几万医药费,最后只能卖电动车还债,他要是有自己的生产资料,比如一个稳定接单的跑腿平台账号、几个固定合作的商家,至少住院时还有被动收入,不至于这么狼狈。

纳瓦尔说:“稳定的本质不是‘一直有活干’,而是‘即使没活干,也有钱赚’。” 地主家的长工虽然被剥削,但至少有 “保底生存权”;而不攒生产资料的打工人,看似自由,实则是把自己的生存权完全交给了雇主,这不是 “体面”,是 “脆弱”。

二、生产资料不是 “土豪专属”,是打工人的 “反杀小武器”

一提到 “生产资料”,咱们就想到厂房、土地、机器,觉得那是老板、土豪才玩得起的东西。

纳瓦尔却冷笑一声:“现代社会的生产资料,早就不是‘重资产’了,一个程序员写的自动化脚本,一个博主的粉丝圈子,一个厨师的独家配方,都是能生钱的生产资料。”

说白了,现在的生产资料已经 “平民化” 了,可大多数打工人还在傻乎乎地卖时间,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手里就能造 “印钞机”。

我朋友小林就是个典型的 “反杀案例”。

她以前在电商公司做客服,每个月拿着四千块工资,天天被客户骂。后来她发现很多客户都在问 “怎么选婴儿辅食”,就利用下班时间整理了一份《0-3 岁辅食清单》,还拍了几个 “辅食制作小视频”,发在自媒体平台上。

没想到半年就涨了 5 万粉,现在她不用上班,光靠接辅食产品广告、卖电子清单,一个月就能赚两万多,她的 “生产资料” 就是那几份清单和粉丝圈子,成本几乎为零。

纳瓦尔把这种 “轻资产生产资料” 总结为三类:“可复制的知识产品、有粘性的圈子、自动化的工具”。

比如一个会计,天天给公司做账是 “卖时间”,但要是开发一套 “小企业记账模板”,放在网上卖,就是 “用生产资料赚钱”;一个老师,给学生补课是 “卖时间”,但要是录一套 “英语语法课”,放在平台上分销,就是 “用生产资料赚钱”。

这些东西一旦做出来,就可以无限复制,不用你再花时间,躺着就能收钱,这才是打工人的 “反杀武器”。

可偏偏很多打工人觉得 “这都是副业,不务正业”,非要死磕 “主业稳定”。

就像我老家的表哥,在工厂当车床工,干了十年,技术一流,可就是不愿意花时间把自己的 “车床操作技巧” 拍成视频。

去年工厂搬迁,他因为不想去外地,只能失业在家,现在天天蹲在村口打牌,要是他早把技巧做成视频,现在说不定已经是 “车床教学博主”,靠流量赚钱了。

纳瓦尔说:“打工是用自己的时间换老板的生产资料,而聪明的打工人,是用老板的钱练自己的本事,再把本事变成自己的生产资料。”

比如你在公司做新媒体运营,老板让你写自媒体号,你不仅要完成任务,还要把写文章的 “模板”“选题库” 攒下来,慢慢变成自己的 “内容生产工具”;你在公司做销售,老板让你跑客户,你不仅要成交,还要把客户的 “需求清单”“沟通技巧” 记下来,慢慢攒成自己的 “客户资源库”。

这些东西都是你的 “隐形生产资料”,早晚能帮你跳出 “卖时间” 的陷阱。

现在很多人觉得 “生产资料离自己太远”,其实是被 “厂房机器” 的老观念困住了。

就像百年前的长工,要是能攒下一把锄头、一副犁,就能自己开小块荒地种地;现在的打工人,要是能攒下一套模板、一群粉丝、一个脚本,就能自己当 “小老板”,生产资料从来不是土豪的专属,是每个打工人都能抓在手里的 “救命稻草”。

三、别把 “卖力气” 当本事,要把 “本事” 变成 “印钞机”

咱们常说 “打工人靠本事吃饭”,可纳瓦尔偏偏要拆穿:“大多数打工人的‘本事’,其实是‘卖力气的技能’,你会做账、会写代码、会做 PPT,本质上和长工会耕地、会喂牛、会劈柴没区别,都是‘用一次力气换一次钱’。只有把‘技能’变成‘生产资料’,才能从‘卖力气’变成‘躺赚钱’。”

这里的关键区别在于 “是否可复制”。

比如一个厨师,炒一手好菜是 “技能”,每次炒菜都得自己动手,一天炒十桌就累得不行;但要是把菜谱写成书、拍成视频,或者研发成 “预制菜调料包”,就是 “生产资料”,不用自己炒菜,别人买你的书、视频、调料包,你就能赚钱。

纳瓦尔管这个叫 “杠杆效应”:技能是 “无杠杆劳动”,干多少赚多少;生产资料是 “有杠杆资产”,一次投入,持续赚钱。

我以前的领导王姐就是个 “杠杆高手”。

她以前在咨询公司做项目管理,每天跟着项目跑,累得掉头发。后来她发现很多小企业老板都不会做项目管理,就把自己的经验整理成《小企业项目管理手册》,还开发了一套 “项目跟踪表格模板”。

一开始她只是在小圈子卖,后来被出版社看中,出书之后又开了线上课程,现在一年能赚几十万,比以前天天加班赚得还多,她的 “技能” 没变,只是把技能变成了可复制的生产资料。

反观很多打工人,一辈子都在 “练技能”,却从来没想过 “变资产”。

比如一个程序员,天天研究新的编程语言,却不愿意花时间写一个 “自动化办公脚本”;一个设计师,天天琢磨新的设计风格,却不愿意整理一套 “设计模板库”。

他们就像磨豆腐的老工匠,磨了一辈子豆腐,却从来没想过把 “磨豆腐的手艺” 变成 “豆腐配方”,最后老了磨不动了,就只能歇业。

纳瓦尔有句名言:“财富不是用工资衡量的,而是用‘睡后收入’衡量的。”

你一个月工资五万,看起来很多,但要是不上班就没收入,那不是财富,是 “高强度劳动报酬”;你一个月睡后收入五千,看起来不多,但即使不上班也有收入,那才是真正的财富。

地主家的长工之所以不如有生产资料的打工人,就是因为长工永远没有 “睡后收入”,只能靠天天干活换饭吃;而有生产资料的打工人,即使躺在家睡觉,生产资料也在帮他赚钱。

现在很多打工人陷入 “技能焦虑”,觉得 “不学习新技能就会被淘汰”。可他们忘了,再厉害的技能,只要不能变成生产资料,就永远是 “卖力气的工具”。

就像一个会骑马的人,再怎么练马术,也不如发明汽车的人,马术是技能,汽车是生产资料。

纳瓦尔说:“与其花时间练‘更厉害的力气’,不如花时间造‘能替你出力的机器’。”

比如你是个 HR,与其天天练 “招聘技巧”,不如花时间建一个 “行业人才数据库”, 以后不管哪个公司要招人,都可以从你这里买数据;你是个文案,与其天天练 “写文案的技巧”,不如花时间建一个 “文案素材库”, 以后不管哪个公司要写文案,都可以从你这里买素材。

这些 “数据库”“素材库” 就是你的生产资料,能帮你跳出 “天天写文案、天天招聘” 的循环。

写在最后

看了纳瓦尔的这些 “反常识” 忠告,你是不是突然明白:原来打工人真正的危机,不是 “被裁员”,不是 “工资低”,而是 “一辈子都在卖时间,却没攒下任何能生钱的生产资料”。

地主家的长工虽然被剥削,但至少有地主提供的 “保底生存”;而不攒生产资料的打工人,一旦卖不动时间,就只能陷入 “老无所依” 的困境,这才是最扎心的真相。

其实普通人积累生产资料一点都不难:你是老师,就把教案变成线上课程;你是销售,就把客户资源变成社群;你是程序员,就把代码变成自动化工具。关键不是 “有没有钱”,而是 “有没有这个意识”。

就像百年前的长工,只要愿意攒一把锄头,就能慢慢开垦自己的土地;现在的打工人,只要愿意把技能变成生产资料,就能慢慢打造自己的 “印钞机”。

纳瓦尔说:“人生的终极目标,是拥有选择的自由。” 而生产资料,就是你选择自由的底气。下次再有人跟你说 “好好上班最稳定”,你不妨回他一句:“稳定的不是上班,是能让你不上班也有钱赚的生产资料。”

毕竟,比起地主家的长工,我们更应该做自己人生的 “地主”—— 而不是别人工厂里的 “工具人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