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南乔”“北乔” 互不相让,毛主席如何一锤定音?
好多人都觉得胡乔木和乔冠华这俩人,没啥关系,压根想不到他俩还能扯到一块儿去。可实际上,他俩之间的故事还挺有意思的。
胡乔木是江苏盐城县人,6岁就上学了,一路努力,后来进了清华大学。这人的文笔那是大家公认的厉害,在党内有“党内第一支笔”的美称。1939年的时候,毛主席在《中国青年》杂志上看到了胡乔木写的文章,那文章写得,语句通顺,观点还特别独到,一针见血。毛主席看完,特别欣赏,直夸这是个人才。
到了1941年,王若飞找到胡乔木,跟他说毛主席身边缺人手,点名要胡乔木去给他当秘书,同时还得兼任中央政治局秘书。胡乔木一听,心里有点打鼓,毕竟自己从来没干过秘书工作,怕干不好。
但跟王若飞聊了一会儿后,他还是决定接下这份新工作。
刚去的时候,胡乔木都不知道自己该干啥。毛主席跟他谈过一次话,这可是他头一回跟毛主席面对面交流。当时48岁的毛主席,简单问了问这个29岁年轻人的经历,就忙着自己的工作去了。胡乔木在一旁干着急,也插不上手,只能在自己办公室干坐着。他心里不踏实,又不敢直接跑去问毛主席自己该干啥。
就这么煎熬了一阵,胡乔木终于鼓起勇气,朝着毛主席的窑洞走去。本来是想问工作的事儿,可一进去,看见毛主席正埋头校对文件清样呢,他就顺嘴说了句:“让我来校对吧!”
毛主席笑着答应:“好呀!”胡乔木从毛主席手里接过清样,回到自己办公室开始校对。这也是他第一次学着干秘书的活儿。胡乔木以前做过编辑,文字功底扎实,经他手校对的东西,不仅没错别字,还把文件里一些印错的地方给改过来了。毛主席对他的工作特别满意。
再说说乔冠华,他出生在一个有点家底的地主家庭。他爷爷没文化,被当地一个秀才欺负过,所以下定决心,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孙辈读书识字。
乔冠华的父亲娶过两任妻子,乔冠华的母亲生了三男七女,一共十个孩子,乔冠华是最小的。后来父亲续弦,又生了一男两女,所以乔冠华家里人特别多。在乔冠华的印象里,父亲是个有文化、通情达理的人,这对他的成长和教育有不小的影响。
1925年,乔冠华还在上学,那时候北伐革命进行得轰轰烈烈,反对封建、反对帝国主义列强、争取民主自由的进步思想,在广大民众,尤其是知识分子中间传播得很广。
乔冠华在学校读了不少进步书籍,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。结果,他们这些带头“闹事”的学生被学校开除了,乔冠华首当其冲,他和两个哥哥等几个激进的学生都被扫地出门,这是乔冠华第一次被开除。可乔冠华这人,性子倔,之后还是照样参加活动,结果又连续被开除了两次。第三次被开除后,乔冠华有点走投无路了。
就在这时候,他想起有个亲戚在中南中学当校长,于是找舅舅要了点路费,跑去南京找这个叫乔东凡的亲戚。那是1929年初,中南中学教学质量很高。乔冠华向来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,报考的时候,他干脆提出要跳级插到高三最后一个学期,这一般人可做不到。不过乔冠华功课好,考试成绩都特别优秀,还真让他考上了高三。
在这最后一学期,乔冠华可老实了,他心里明白,再闹下去可就完了,高中毕不了业,更考不上大学。这么算下来,乔冠华高中毕业的时候才16岁。后来乔冠华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,还特别感慨,说:“我上学的时候,功课在学校里那都是数一数二的。那时候,我还有个名声,叫能说会道,谁都怕我……”
乔冠华脑子聪明,应付大学考试不在话下,所以他对应考的课程也没花太多时间复习。面对大城市的繁华,他一点都不动心,心里想的都是祖国的未来。他报考了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所大学,考完就等着放榜。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,两所大学都录取他了。
最后,乔冠华选择了清华大学。他上清华的时候才16岁,清华的四年,是他人生道路的重要起点。
巧的是,胡乔木和乔冠华都是江苏盐城人,两家住得还不远,就隔几里地。乔冠华比胡乔木小一岁,中学毕业后,两人又都成了清华校友,不过不是同一届的。在青少年时期,他俩没什么来往,但最后都走上了革命道路。更巧的是,在四十年代,胡乔木和乔冠华都用“乔木”这个笔名发表文章,而且两人文笔都很犀利,在当时名声很大。大家习惯把在延安工作的胡乔木叫做“北乔”,把在香港、重庆等地活动的乔冠华叫做“南乔”。
乔冠华对胡乔木的能力那是相当认可,他还感叹过:“写文章,搞文件,我们十个也顶不了一个胡乔木!”乔冠华和胡乔木都特别优秀,深受毛主席、周总理等人的赏识。
不过,优秀的人有时候也会闹矛盾。就因为“乔木”这个笔名,他俩互不相让,这“同名官司”最后都闹到毛泽东那儿去了。
为了妥善解决他俩的重名问题,毛泽东特意把两人叫到一起。毛泽东先问“南乔”乔冠华:原来用什么名字?乔冠华认真回答:原名乔冠华。毛泽东听了,觉得这名字不错,就说:以后他就是乔冠华,仍旧姓乔。接着,毛泽东又问胡乔木:至于“北乔”,可以恢复胡姓,以后就叫“胡乔木”。毛主席这一番话,可算是把这场争端给解决了。从那以后,两人不仅没了矛盾,还成了好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