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寿谦原创丨神州处处桃花源
神州处处桃花源
文/李寿谦
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”这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句。陶渊明,名潜,字元亮,号五柳先生。他是东晋至南朝的著名诗人、辞赋家和散文家,被称“隐逸诗人之宗”“田园诗人派之鼻祖”。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,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,官至大司马。陶渊明在家庭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博览群书,养成了纯朴高洁的品德。
他曾多次出仕,曾任江州祭酒,在桓玄、刘裕等权臣帐下任参军。后来因不为五斗米折腰,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0余日,便辞官归隐。
辞官后定居浔阳柴桑,过着“躬耕自资”的田园生活。尽管家境贫寒,始终坚守“固穷”之志,以诗酒自娱,创作了大量田园诗。请看《归园田居·其三》:
种豆南山下,
草盛豆苗稀。
晨兴理荒秽,
带月荷锄归。
道狭草木长,
夕露沾我衣。
衣沾不足惜,
但使愿无违。
全诗语言质朴,如同口语,在平淡中见神奇。将农耕之苦转化为精神之乐,展现了诗人“躬耕守志”的高洁品格。
陶渊明写的《桃花源记》,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,没有压迫,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。在这个世界里,人们过着男耕女织,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。这里土地平旷,房舍俨然。有良田、美池及桑竹之属。这里民风淳朴善良,诚实好客,从家中取酒食,招待客人数日。这些描述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沧桑巨变,换了人间。2006年,国家取消了农业税,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地纳税的历史。桃花源诗中的“春蚕收长丝,秋熟靡王税”,如今成为现实。亿万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,讲述着春天的故事。神州大地上,处处桃花源,十四亿人民过上了安定和谐,衣食无忧的生活。正是:
中华日月换新天,
神州处处桃花源。
陶令若是能穿越,
桃花源里来耕田。
【作者简介】李寿谦(男),泰安肥城市人。高中教师,大学学历,现退休,寓居宁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