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210美元到90美元,铁矿石价格“腰斩”,长期熊市正悄然降临?
铁矿石的价格像过山车一样跌跌撞撞。2025年6月18日,价格干脆摔到了9个月里的最低点。对比2025年2月的高点,几乎让人怀疑市场是不是疯了。
新加坡掉期指数到了6月27日只剩93美元。谁能想到,2021年6月还是210美元,三年就这样被腰斩。铁矿石的世界,从巅峰到低谷,像极了现实里的冷暖人生。
今年2月以来,钢厂的铁水产量反而小幅增加。4月中旬以后,日均铁水产量稳定在240万吨以上。数据冷冰冰,但背后是产业链的复杂博弈。
废钢今年性价比远远不如铁水。钢厂更愿意用铁矿石,减少废钢用量。进口铁矿石的港口和钢厂库存还低于去年同期。
这些都没能阻止铁矿石价格一跌再跌。市场好像进入了谁都无法控制的泥潭。跌势仿佛一种执念,谁也拦不住。
贸易争端的阴影一直没有消散。中美之间的摩擦让企业不敢轻举妄动。全球钢铁需求也因此被按下了暂停键。
企业面对不确定性,最直接的选择就是收缩产能。铁矿石的采购需求也随之减少。市场的逻辑很简单:没信心就不敢下单。
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是另一个大坑。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,开发投资放缓。新开工项目减少,建筑钢材需求明显下滑。
房地产的疲软直接传导到上游。铁矿石作为原材料,需求端自然萎缩。整个链条像被卡住一样,动弹不得。
2025年初,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又有新进展。年产能达5000万吨,年底还要首次发运。供应端的增量就像给已经过剩的市场再添一把柴。
澳大利亚和巴西原本是铁矿石供应的两巨头。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扩张产能。市场份额开始重新分配,价格战一触即发。
供应在不断增加,需求却跟不上。铁矿石价格承受的压力就像山一样重。没人知道底在哪儿,大家都在等下一个拐点。
汇丰银行的研报说得很直白。铁矿石价格疲软,其实反映了全球钢铁需求高峰已经过去。大家对未来的预期都变得保守。
2020年以来,中国钢铁产量下降6%。经济增长驱动力正在转变,从重投资到消费、科技、绿色发展。钢铁的黄金时代逐渐远去,替代它的是新的增长模式。
2025年5月的数据又给了市场当头一棒。中国钢铁产量同比下降6.9%,只剩8655万吨。前五个月钢铁产量同比也降了1.7%。
5月本该是全年生产的高点。可今年,这个高点成了七年来最弱的一次。数据背后,是市场情绪的彻底转凉。
全球钢铁需求可能真的过了顶峰。铁矿石市场要迎接的,也许是长时间的熊市。价格跌破90美元、甚至80美元,或许只是时间问题。
短短几年,铁矿石从“香饽饽”变成了“烫手山芋”。市场情绪从疯狂变成恐慌。没人能准确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。
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现实。供需失衡和预期转变让市场进入了恶性循环。大家都在等待,谁会先撑不住。
企业、投资者、相关政策制定者,每个人都被卷进这场风暴。没有人能独善其身。每一个数据、每一份报告都像是风暴中的警钟。
如果说以前的铁矿石市场靠扩张和需求拉动,现在则是靠谨慎和观望。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。谁能适应变化,谁就能活下来。
市场的博弈从未停止。铁矿石价格的跌宕,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缩影。每一个节点,都值得被记录和反思。
贸易摩擦、房地产收缩、供应扩张,每一个因素都在推波助澜。没有单一的“元凶”,只有复杂的因果链条。局内人都在试图找到自己的出路。
价格继续下探,市场信心越来越薄。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一再压缩。行业洗牌的节奏也在加快。
这场关于铁矿石的较量,早已超出了单纯的商品价格范畴。它关系到国家战略、全球供应链、未来经济结构。每一次波动,都是一次深刻的信号。
2025年注定是铁矿石市场不平凡的一年。供需关系、全球局势、经济周期,像是三条线纠缠在一起。每一根线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。
未来会不会有新一轮需求反弹?会不会有政策逆转?没人敢打包票。唯一确定的,是不确定本身已经成为常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