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人深感反感的并非单一立场本身,而是言行过分极端与盲目狂热崇拜


中国有十亿网民,每天刷过屏幕的信息多到数不清,可真正经得住推敲的结论,却常常被一句“绝对如此”压过。最近一个微信群里炸开了锅,有人抛出“体制内人人腐败”这种满分断言,瞬间引发围观。问题来了:一句听着痛快的口号,到底是事实,还是情绪套上了盔甲的猜想?如果把这套思路搬到国际热点,会不会把复杂世界切成简单的黑白两色?先别忙下结论,故事才刚开始。

群里两派立刻对线。一派说,体制决定了结果,官员抓谁都不冤,清白的早被甩出局;另一派反驳,别上纲上线,谁都认识几个清白的,怎么能一棍子打死。火药味越来越浓。有人拿“身边经济学”上来做实验:如果能找到几个拒绝受礼、规矩做事的官员,“人人腐败”的说法就站不住脚。话锋到这,本以为要握手言和,没想到更尖的质疑接踵而至:你看到的不代表全部,说不定你没看见的那次就出了问题呢。这一句,像极了社交平台上那些把话堵死的套路。悬着的问号不止一个,背后的逻辑还没被翻个底朝天。

先把逻辑顺一顺。说“人人腐败”,这是个绝对命题,只要找到反例,就能被推翻;说“有人腐败”,那是概率命题,需要数据支撑比例。这是求证的方法论。群里继续分几派:有人从体制角度谈,认为权力缺透明,诱因强;有人从人性角度说,哪里都有好人坏人;还有人强调监管和程序,觉得问题不在“人人”,而在监督不到位。普通人的反馈很直白:有人举身边例子,家里长辈在单位拒收礼物被骂走;也有人坚持“你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”。这种交流像剥洋葱,一层是情绪,一层是经验,再下一层才是逻辑。争到这一步,大家都意识到一句话就想盖棺定论,风险不小,可谁也不肯先松口。

表面上,讨论冷了一下,像是进入休战期。可这只是表层的平静,暗地里,新的论据和旧的情绪在聚能。有人把权威通报拿出来说事,过去十年反腐高压,打虎拍蝇的案例不断,难道不是“只要查就有”的证明吗;也有人回击,正因为有持续反腐,才说明“并非人人如此”,否则还反个什么。对话陷进了一个看似稳定的泥潭里:都举事实,都有道理,却各取所需。与此同时,类似的“绝对化”在国际议题上反复上演。谈巴以,立场很快滑向非黑即白:要么把哈马斯等同于全部巴勒斯坦人,要么把以色列塑成纯正义,而历史上1946年的耶路撒冷大卫王饭店爆炸案,恰恰提醒人们,曾经被视为民族解放的某些行动,也用过恐怖手段;现实里针对平民的暴力,不论是谁做都应被谴责。谈到俄乌,有人强调俄罗斯是入侵方,乌克兰在抵抗,这说法不难理解;但如果再把镜头倒带到1999年的科索沃,北约以“保护少数族群”为由对南联盟动武,逻辑链条就变得微妙:同样是“保护少数”和“维护统一”的对撞,很多人对两个案例的评判标准却突然换了口径。讨论继续,却像进入雾区。事实存在,情绪也存在,谁都不愿承认自己戴着“选择性眼镜”。

转折点出现在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提醒上:如果一个观点无法被任何现实反例击中,那它不是坚固,而是不可证伪。把“只要你没看见,就可能存在”当作万能挡箭牌,最后会导向一个逻辑陷阱——任何人都洗不清,任何事都说不透。这个瞬间,前面埋下的伏笔全冒头了。群里有人开始意识到,极端判断常用三件套:先贴标签,再选片段,最后上道德。把话题放大到国际舞台,套娃的方式一模一样:把哈马斯和所有巴勒斯坦人画等号,或把以色列打造成纯白莲花,都会故意跳过历史和现实的混合地带;在俄乌与科索沃的对照上,如果能接受A场景中的“抵抗”,却拒绝在B场景里承认“维护统一”的复杂性,这就是双标。矛盾被推到顶点:一边是要绝对化的确定感,方便、痛快、传播快;另一边是会拉长时间线、接受复杂度的事实感,慢、难、费脑。到底选哪边,成了真正的争点。

直说了吧,如果按“人人都有问题”这条万能钥匙开门,那还要调查做啥,干脆省了。这种说法看着硬气,其实最偷懒,把复杂问题一口吞下去,嚼都不嚼。有人爱把乌克兰捧成绝对英雄,再把南联盟打成绝对恶人,标准换得飞快,还以为自己站在道德高地。漂亮话不少,逻辑却经不起对照。别把“我不喜欢”的人群当成证据,也别把“我没看到”的空白当成真相。要夸就夸这种结论省事,省掉查证、省掉思考、还省掉争论,唯一不省的,是犯错的概率。

标题里说到“一刀切的判断”,有人觉得痛快高效,省心省力;也有人坚持慢一点,多看事实,多讲标准。那到底要不要用一句“人人如何如何”来替代费劲的求证?是把世界切成黑白两块轻松过日子,还是认认真真按一把尺子量不同的人和事?欢迎把观点摆上台面,别怕被质疑,就怕没证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