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半年的这条重点投资主线刚刚展开


在今年下半年,投资的主要方向刚刚开始显现出端倪。

自从7月1日国务院召开“反内卷”会议后,各个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全面动员。

这项政策不再只是普通的产业调控,更有可能成为下半年经济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。

整体来看,宏观经济环境不会有太大变化,既没有新刺激政策推出,股市指数也一直处于高位,缺少新鲜题材刺激。

此时,涉及多个底部行业的“反内卷”概念,可能会成为市场的核心主线之一,值得我们深入探讨。

我从2022年开始关注产业调整的节奏,特别是行业何时出清的时间点。

在那年8月7日,我曾写过一篇文章,题为《为什么企业“躺平”会推动A股进入长牛?》,里面提到:一是中国的投资水平推得太高,结果导致要素生产率下降,游戏就玩不下去了;二是做长远投资,应该关注供给和竞争格局,而不是短期盈利,得逆资本周期,或者说跨越它;三是成长股,要买那些增长放缓得比别人还慢的;价值股,则是要找那些早已恢复,表现比别人更快的企业;四是巨头公司的管理层得有点资本配置的眼光。

去年我又写过一篇《七不买:A股“反内卷”投资指南》,总结了个股的“三不”原则和行业的“四不投”。

行业“反内卷”的“禁区”可以理解为:第一,不投那些还在疯狂扩产的行业,不管需求多旺;第二,不投技术路线不稳定、创新太快的行业,技术变动太大;第三,头部品牌优势不明显,没有明显的市场份额拉开差距的行业;第四,没有粘性、消费者喜欢新鲜感的消费品行业,以及过度依赖大客户的中游制造业。

趁着“反内卷”题材还在酝酿中,今天我想再聊聊这个话题。

这次不走那种严密逻辑,而是用一种更随意、朋友圈式的说法,分享一些我平时和同行交流、在知识星球上碎碎念的观点,再加点拓展。

先说说多晶硅“反内卷”的难题。

我们看到,政府和企业的座谈中传出来两个重点:一是限价,用完全成本定价底线,防止低价倾销;二是收购产能,主导企业合资收购小厂,关掉一些过剩的产能,占到整个行业的40%。

7月上半月,硅料价格从3万元/吨涨到4.5-5万元,但硅片和电池片的价格涨幅只有5-10%,组件的售价几乎没变。

虽然中游企业想涨价,但价格传导到下游还不确定。

华润电力的采购也推迟了,原因是装机需求不足,最新的预测是同比下降。

在这种情况下,要实现顺价销售,还得靠政府出台新政策,让下游发电企业(主要是国企)加大投资,来消化上游的亏损,否则难以推行。

没有新增需求,产业链的博弈能力弱,中游就会承担亏损,靠市场淘汰落后产能,行业集中度才会提高。

反之,若上游的博弈力弱,即使去产能,硅料价格还是会回落,就像去年年底一样,硅价曾涨到天上,但订单没跟着涨,后来就暴跌了。

目前涨得最多的硅料,出货量其实没减少,期货市场的套保盘也在增加。

这很正常,因为行业的利用率还不到40%,而且之前库存不多,有补库存的需求。

行业的去产能预期很强烈,虽然困难重重,但在未被证伪前,下游企业也不敢太过放松库存,上游企业则利用这个空档期,确保年度销售目标。

结果就是,产能还没真正去掉,价格反而上涨,挺尴尬。

政府主导的产能重组也面临大问题:一是出资比例的分歧,二是落后产能的补偿。

现有的五大硅料企业占据近70%的市场份额,行业集中度高,价格早就稳定了。

去年这几年行业扩产太快,老二企业成本优势明显,导致价格战不断。

即使没有“反内卷”,市场化的竞争也会在未来几两年内淘汰掉部分产能,供需自然会平衡。

头部企业不可能轻易出大价钱去收购小企业。

用过去钢铁和煤炭的经验解决,可能只会暂时降产,但行业集中度反而会下降,将来“内卷”还会重新卷起来。

光伏行业算是先进产业,不能跟煤矿和钢铁比。

最大的问题在于:执行政策的尺度。

如果过于行政化,不依赖市场,反而会破坏行业的市场机制,最终导致恶性竞争;如果有选择性地打压,反内卷就变成寡头们的“联合涨价”,背离政策初衷;如果只顾短期效果,不考虑长远影响,行业技术水平就会倒退。

投资者要小心别成为“去产能”亏损的牺牲品。

产业链内的亏损本该由各环节内部消化,但部分企业利用期货和股票市场的内幕信息,通过炒作价格在金融市场“割韭菜”。

要关注期货仓单、虚实盘比这些指标的变化,还有股票的减持、变相减持等动作。

让金融市场承担一部分亏损,符合“金融为产业服务”的政策导向。

再说到供给侧改革的反思。

有人总把这次“反内卷”跟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比较。

其实,2015年的改革最成功的,是整顿了钢铁中的“地条钢”,留下了盈利能力强的国企。

这次改革对钢铁行业影响深远,即使2025年钢价继续走低,原料降得更厉害,行业利润反而改善了,说明供给侧改革提升了行业的议价能力。

煤炭去产能也引发争议。

那时,中央控制新增产能,关闭中小矿,为环保和安全出发,效果还算不错——亏损企业减少了,行业变得更健康。

但到2021年,疫情后经济快速反弹,电力需求猛增,煤炭供应跟不上,价格飙升,导致电煤短缺,电厂亏损严重,被迫限电。

昔日的去产能政策,反倒造成了供给不足。

实际上,2018年的经济放缓,也跟之前的供给侧改革有关。

原料价格上涨,但需求没跟上,结果挤压了中小企业利润,投资意愿下降。

供给侧和去杠杆结合,导致社会融资增长放慢,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。

这些经验教训,可能会让这轮“反内卷”的政策变得更温和。

很多行业都在讨论“反内卷”,钢铁和煤炭经验被当作“老大哥”的样板。

快递行业也说:我们每年都在反内卷。

实际上,快递不断涨价、行业调整,都是在政府指导下悄悄进行的。

每年涨一轮价,虽然慢,但能保证企业不死,行业也能逐步出清。

这个“反内卷”模式,适合民营企业多的行业。

市场初期,还会关注钢铁、煤炭这些老牌行业的反内卷经验。

但随着时间推移,可能会更关注像2020年后开始内卷的行业,比如化工、生猪、水泥、玻璃。

这些行业产能没有落后,和2015年完全不同。

另一种工具是劳动保障措施,比如提高最低工资、打击拖欠工资、严控投标压价、加强劳动监管、保障休息时间。

这些政策既能让供给收缩,又能提升消费能力和劳动积极性,起到促消费和反内卷的双重作用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价格的下降不一定都是“坏通缩”。

科技进步带来的价格下降,属于“良性的通缩”,比如摩尔定律所描述的技术进步带来的降价趋势。

光伏行业的颗粒硅技术提升和新型电池技术,都让价格逐步下降,长远看利好行业发展。

但短期内,这也会压缩落后产能的利润。

强行限制价格,反而不利于行业的去产能。

最后,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。

有人说,政府只要想做什么,都能成功,但实际上,政策制定都要考虑成本。

最大的顾虑是影响地方GDP、税收和就业,导致“反内卷”政策都比较温和,不会像2015年那样一刀切。

正常国家的发展流程是:需求决定供给,供给适应需求。

但中国一直是“投资驱动”,供给决定需求,需求只能被迫适应供给。

需求不够,只能通过降价刺激,但降价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只有当降价无效时,才考虑调控产能。

有人盲目认为,“反内卷”代表中国从投资驱动转向需求驱动。

但实际上,这路径依赖很深,转得风险大——谁能保证消费驱动适合中国?

社会稳定能否承受?

在经济平稳、没有大危机时,根本没有必要急着转。

最后说一句,这轮行情一开始有人觉得:A股已经从“融资市场”变成“投资市场”,居民可以通过股市赚资产增值。

我觉得这个看法其实有点片面。

内卷和融资驱动,都是供给侧扩张的表现,都是在解决“主要矛盾”。

而“反内卷”和“投资市场”,都是短期收缩,都是为了未来的供给侧扩张扫清障碍。

一个国家很难摆脱路径依赖,这也是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《为什么你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现状?》中提到的核心问题。